融化和分解的垃圾可通过垃圾房的自动排水系统,直接排入下水管道中,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
多数多晶硅企业在成本、质量等方面仍难以与国外抗衡刁石京指出,多晶硅产业计划投资总额达1340亿元,实际投资额为470亿元。
刁石京说,光伏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约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用于出口,可能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此外,还存在光伏产业内外缺乏有效交流互动、自律能力不强等现象,影响光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建成项目设计产能4万多吨,在建项目设计产能6万多吨。在近日召开的第七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刁石京表示,我国光伏产业存在四大问题,首先是多晶硅产业出现投资过热倾向。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29个省市区共有370家光伏企业,其中多晶硅企业80多家,硅锭及硅片企业100多家,太阳能电池企业120多家。
虽然在建项目设计产能包含了拟分步实施的多期工程建设目标,但若不及时加以规范和引导,资金持续投入,大量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必然出现产能过剩现象。据统计,目前,我国多晶硅年产量超2万吨,光伏原材料自给率达50%,太阳能电池产量以超过10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光伏电池组件产能仅为6GW,2010年在此基础上增长了一倍多,而2010年全球光伏组件市场容量却没有如此高的增速,未来光伏企业的恶性竞争会频频出现。
另外,中国光伏组件的产能规模巨大而市场容量有限,这会引起同行的恶性竞争,对光伏行业不利。据悉,中国光伏组件的产能巨大,与全球光伏组件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有很大关系由于许多国内光伏组件企业供给能力有限,便选择扩大产能。由于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的效果要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得到体现,因此,中国政府眼下应该更多地采用适度的行政手段。
据悉,中国光伏组件的产能巨大,与全球光伏组件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有很大关系。2009年,中国光伏电池组件产能仅为6GW,2010年在此基础上增长了一倍多,而2010年全球光伏组件市场容量却没有如此高的增速,未来光伏企业的恶性竞争会频频出现。
中国光伏组件的产能巨大,对中国的光伏产业来讲未必是好事。据有关数据显示,预计2010年中国光伏组件的产能将达15GW,超过全球份额的60%。此外,国内一些原本不从事光伏业务的企业,由于看到了光伏行业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便选择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光伏电池组件业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光伏电池组件的产能。另外,中国光伏组件的产能规模巨大而市场容量有限,这会引起同行的恶性竞争,对光伏行业不利。
今年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稳步复苏,国际光伏组件市场的需求出现了大幅增长。首先,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利用产能优势参与全球光伏市场的竞争,会挤压国外同行的生存空间。为了规避由此带来的风险,中国政府需要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对光伏产业进行引导。由于中国光伏组件企业的产能扩张速度如此之快,令人颇感意外。
如果国外同行联合本国政府,变相地对中国光伏组件企业设置贸易壁垒,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将遭受巨大的打击。中国光伏组件产能的爆发性增长很可能会带来爆发性危机
所幸的是,大部分的中国企业一直保持着清楚地认识。说不清的过剩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去年年底针对多晶硅是否过剩,工信部与科技部大相径庭的两份报告依然记忆犹新。
2013年,全球光伏产能将达到35—45GW,以每瓦消耗6克硅来计算,这需要多少硅料?而同时物联网、智能电网和互联网等将面临升级换代,这又需要多少半导体级单晶硅料?这个缺口太大了。多晶硅……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顶了一年过剩帽子的多晶硅,似乎正在用涨价这种最直接的形式表达它的不解与郁闷。去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约1.6万吨,缺额达45%。而进入2010年,进口多晶硅数量更是猛增,各月同比增长均在100%以上,至2010年10月,我国海关报关进口的多晶硅数量已经超过3万吨,预计全年进口量将超过4万吨。数据显示,尽管去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已占到世界18%的份额,依然满足不了整个国内市场对多晶硅的需求。
如今,在现实的行情面前,过剩的声音日渐沉寂,只剩下那段说不清的回忆。中国光伏近两年的突然繁荣,多半依靠着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晶硅价格大跌等造成的下游毛利率提高。
而国内厂商则损失了利润140亿元,国内减少GDP产值260亿元。在需求超预期的今天,国内硅料供给显得紧张。
据悉,日本OTC公司就已将光伏厂商从其供应客户的名单中删除,该公司生产的高纯硅全部以更高价格销售给半导体厂商。据光大证券发布的报告分析,对2010年新增装机的一致预期,已经由年初的9GW上调至14GW。
而导致涨价的另一个也是日益变得重要的因素,便是半导体产业横刀夺爱式的强劲需求。因此,当产业链各环节盈利能力逐步走向合理化回归的时候,中国光伏若不想再次受制于人,就必须依靠自己把握住未来。之前,尽管以38号文为代表的官方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束窄了企业扩充产能的宏观政策环境,但国内主要光伏企业对于市场价格的变动,普遍有着心理准备和积极扩大产能的实际应对。对于未来的价格走势,有人已经做出100美元的预估。
依靠自己把握未来在此轮价格上涨中,国外主要硅料厂商获得了丰厚收益。考虑海关增收的33.6亿元增值税,国内税收净损失45.6亿元。
同时,由于大厂的主要销售模式是长单订货,流落在市场上的散货数量较少。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主任赵玉文近日更是直接表示,国内多晶硅产业产能过剩、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极大影响了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光伏产业的复苏。
尽管最后国务院以一纸《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做出了裁定,但仅仅一年以后的行业价格态势,却对这份简称38号文的政府决议提出了大大的质疑。外商占据着产业链上游环节,其技术壁垒高,投入大,量产时间长,市场风险也高,必然应享有较高毛利率。
当人们还在为吃不起大蒜、生姜而大惊小怪的时候,多晶硅材料的涨幅足令其笑看几元几角闹腾着的糖高宗、豆你玩。回顾38号文的论述,多位光伏行业专家一开始就明确地指出,国内一半以上的多晶硅还需要进口,何来过剩。而在未来,积极获取国家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加强产业先进技术的研发创新,促进国内庞大市场的启动,将是中国光伏需要努力的方向。这可谓中国光伏产业现状的真实注脚。
今年需要5万吨多晶硅,而国内只能生产3.5万吨。而国内不少企业表示,随着价格的节节攀升,度过了金融危机低迷时期的国外硅料供应商又开始拿出签订限制性长约等不公平手段,表露出以往拥硅为王的迹象。
据业内人士推算,按照平均进口价格70美元计算,国外厂商成本按照30美元计算,国外厂商今年已经从中国赚到了16亿美元的利润。而在去年我国多晶硅产能过剩质疑之下,国内多晶硅产能释放进程低于预期,多家主要企业的多晶硅项目均延后投产。
欧美日的7大厂商都已经加速扩产,如果中国企业不迅速作出反应,从2012年开始就将受到外商钳制,甚至走向萎缩。据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中国进口多晶硅数量达到2.1万吨,占国内总需求的55%。